当前位置: > 巴蜀新闻 > 川渝新闻 >

阿坝壤塘:非遗传承“小平台”成就乡村振兴“大舞台”

时间:2021-07-19 11:28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四川新闻网 点击:
来源:四川新闻网记者张宇编辑:王敏琳 四川新闻网阿坝7月17日讯(记者张宇摄影报道)7月17日下午,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壤塘村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22岁的尕旦拉姆正坐在画架前,全神贯注地描画着一幅唐卡。 当日,多家央媒和四川省级媒体组成采访团一起
 
  来源:四川新闻网记者张宇编辑:王敏琳
  四川新闻网阿坝7月17日讯(记者张宇摄影报道)7月17日下午,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壤塘村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22岁的尕旦拉姆正坐在画架前,全神贯注地描画着一幅唐卡。
  当日,多家央媒和四川省级媒体组成采访团一起走进了阿坝州壤塘县。壤塘县地处川甘青结合部,阿坝州西部,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壤塘成为多种藏族文化的汇聚之地,安多、嘉绒、康巴多族群各具特色的藏族文化在这里互动交融,形成壤塘县唐卡、藏戏、梵音古乐、藏香、藏医、石刻等数量众多、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偏远闭塞、地貌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局限。青少年拓展学业、发展事业的机会稀少,大多只能以农牧业为营生。
  “我来传习所已经有6年了,还有两年就毕业。”尕旦拉姆告诉记者,由于以前家里贫困,2015年的时候获知这里可以免费学习技艺,每月还有300元的补贴,她就直接报名过来学习了。经过6年的文化知识和唐卡画技学习后,她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唐卡创作。
  从一名没上过学的农村孩子,到成为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觉囊唐卡传承人,尕旦拉姆的转变也是壤塘将非遗文化“小平台”变成实施乡村振兴“大舞台”的缩影。
  记者了解到,2010年,四川省人大代表、壤塘县政协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嘉阳乐住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创办了“壤巴拉非遗传习所”。来非遗传习所学习的学员们,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贫困群众。让家境贫困、待业的本地青年掌握一门手艺以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是当地政府的初衷。
  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0多年前,我们这边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很多。后来我们开办传习所,从唐卡的教学开始,刚开始有60多位孩子。因为唐卡是在我们庙宇里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我们的创办人嘉阳乐住是非常好的唐卡老师,我们也邀请了藏地各个画派的唐卡老师来教学,邀请其他学科的顶尖老师来教学,比如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老师教绘画。同时,学员在这里也要学习藏文、中文、英文,还有计算机、设计等课程。”
  据了解,壤塘自古就是多元民族交汇流通的人文走廊,其音乐、绘画、雕塑、医学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传习所的唐卡技艺课程开办后,也陆续出现了其他课程的设置。至今,壤塘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利用富集的文化资源,分步实施,找准壤塘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优势,探索出“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和“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建设传习所的“壤塘做法”。截至2021年,全县共创办47个非遗传习所,建立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11个;在上海、深圳建立“飞地”传习基地18个。促进了30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带动了众多的贫困户孩子就业创业。年产值累计实现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富集的文化资源使壤塘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如今,不少藏族青年在学得技艺后陆续回到壤塘,成为当地艺术与文创产业的中坚力量。这批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也成为了承载当地艺术技艺、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